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诞生于山东的孔孟之道、沂蒙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孔孟之道、沂蒙精神对促进当代山东道德高地建设和山东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孔孟之道与沂蒙精神的内在联系
沂蒙精神植根于孔孟之道。诞生于山东济宁的孔孟之道和诞生于山东临沂的沂蒙精神不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关系,而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在孔孟之道中,忠孝是为人的最基本道德伦理要求,这一理念的传承在临沂历史名人事迹中可见一斑。诸葛亮是临沂沂南人,一生信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二十四孝”故事中,“鹿乳奉亲”的主人公郯子是临沂郯城人,“卧冰求鲤”的主人公王祥是临沂琅琊人。以诸葛亮为代表的忠文化和以郯子、王祥为代表的孝文化来源于孔孟之道忠孝思想的影响,同时为沂蒙精神的产生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
沂蒙精神有别于孔孟之道。沂蒙精神“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16字内涵定于2004年。2004年第四次沂蒙精神研讨会,经专家认真探讨,恢复了1997年关于沂蒙精神内涵的16字表述。孔孟之道认为爱分等级和差别,如孟子曰:“夫夷子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孟子·滕文公上》)孔孟之道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如孔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而沂蒙精神中,有的群众为救助革命后代而不惜牺牲自己的后代,如“沂蒙母亲”王换于;有的群众为救助革命伤员而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如“沂蒙红嫂”明德英、祖秀莲等。
孔孟之道中的忠孝思想虽然深刻地影响了沂蒙地区,但沂蒙人在付诸行动时,已经超越了孔孟之道对爱分等级和差别的理解,转而表现出一种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精神追求。从这一维度看,沂蒙精神虽然根植于孔孟之道,但因为时代的变化和无产阶级革命思想的融入,沂蒙群众所表现出的革命精神和时代担当精神又是对孔孟之道的进一步超越和发展。
二、弘扬孔孟之道、沂蒙精神的三个切入点
孔孟之道、沂蒙精神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在新时代实现孔孟之道、沂蒙精神和山东道德高地建设相结合,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地方特色,助推山东全面发展,需要找准切入点,抓住思想精髓,由点及面地弘扬孔孟之道、沂蒙精神。
(一)以孔孟之道孝悌思想为切入点
孝悌思想是孔孟之道修身、齐家、治国的重要思想。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孔子的弟子有子认为孝悌思想是仁的根本,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孟子·告子下》)孟子认为尧舜之道,就是孝和悌而已,孝悌思想是维护统治秩序的重要思想。
以孝悌思想助推乡村振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出农村创业,越来越多的城镇人异地就业,传统的孝悌思想被人为地割裂。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8》的相关数据,2017年,全国65岁以上人口数占全国总人口数的11.39%,而山东省65岁以上人口数占全省总人口数的14%。其实早在2014年,山东省65岁以上人口占全省总人数的比率就已经达到了11.6%。可见,山东省的人口老龄化程度明显高于全国。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留守儿童、留守老人问题在农村日益突出。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没有中青年农民的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精准脱贫困难重重。弘扬孝悌思想,在全社会形成尊老爱幼的精神文化氛围,引导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选择本土创业、振兴乡村经济,是实现幼有所长、壮有所用、老有所养的现实需要。
(二)以孔孟之道仁义思想为切入点
“仁”是孔子思想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论语》中出现了105次。孔子认为,仁是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孔子认为,与仁相处是完美的,不与仁相处,是不明智的。“义”是孔子思想中仅次于“仁”的道德观念,在《论语》中出现21次。纵观《论语》中的论述,义与仁是表与里的关系。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孔子认为,人的行为必须以义来规范。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孟子·告子上》)孟子认为放弃正道不走,丧失了善良的本性而不知道去寻找,是可悲的。孟子把仁和义统一起来进行阐释,认为人应该保持善良的本性、人的行为要规范。
文章来源:《当代会计》 网址: http://www.ddhjzz.cn/qikandaodu/2020/0814/409.html
上一篇:当代影视文学作品中神话叙事路径探索
下一篇:走进西部,他们都是当代“白求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