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曾有报道:“这个村有4400人,却有16辆奔驰轿车和一百多辆进口豪华轿车,1990年人均收3400美元,是全国平均收入的十倍,1992年全年工业生产总值达40亿元。”
21世纪初,我国经济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许多城市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由于资源、交通条件的不同,村庄的发展比之城镇还是有所欠缺。然,凡事都有例外,报道中所提到的村子便是发展不落后于城市的。而此村子名为“大邱庄”,一个位于天津静海的小村子。
而造就了大邱庄的高速发展的人,便是中国当代“教父”,被媒体成为“土皇帝”的禹作敏。他带领大邱庄从一贫如洗到家家富裕,这样一代人物,最后的归宿却是在狱中自杀而死,这其中又有怎样一番经历呢?
一、时势不济亦坚持不懈
20世纪的30年代,禹作敏出生了,他生长在大邱庄的一个农民家庭,在兄弟中排行第三。彼时的中国还饱受着列强的侵略,社会经济发展缓慢,而大邱庄因其特殊的地理条件,更是积贫已久。
正是看到大邱庄人民过着贫苦的生活,改变自己和整个大邱庄的命运便成了禹作敏最大的志向。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他确实做到了!
禹作敏自幼便天资聪明,学习知识非常迅速,若是一直下去,他或许能够在学术上有所突破。只是那个年代,在大邱庄里,学习知识是一件极其奢侈的事情。
1939年时,便是禹作敏9岁的时候,天津的静海一地闹大水,大邱庄更是经受了洪水的巨大洗礼。在这场洪水中,许多人被夺去了生命,这其中便包括了禹作敏的父亲禹自有。
没有了父亲的经济来源,禹作敏便没了继续读书的机会,小小年纪的他只好辍学区打草放牛。 直到新中国成立,劳苦人民有了新的机会。彼时的夜校十分流行,禹作敏也因此上了大邱庄夜校,学了一些余的文化知识,白天则是开始干起了跑南闯北的运输行业。
1953年时,我国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造,分别针对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农业的主要形式便是生产合作社。1954年时,大邱庄也成立了农业合作社,因为禹作敏的头脑清晰、思维敏捷,得以成为合作社里面的会计。因其表现良好,1958年成立大公社时,又当上了人民公社的会计。
禹作敏没有良好的家庭出生作为倚仗,他的一切都是靠着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得到的。正是如此,他开始了对大邱庄的改造,带大邱庄的人们逐步走向致富道路。
二、变废为宝,成就“华夏第一村”
1974年时,44岁的禹作敏成为了大邱庄的党支部书记,开始带领村民劳作。然,大邱庄的劳作条件却是十分的不利,彼时的大邱庄只有低洼的盐碱地,不利于农业生产。
对于一个世代务农的大邱庄来说,最为重要的还是农业生产,可恶劣的自然条件使得大邱庄世代贫困,甚至有了“宁吃三年糠,有女不嫁大邱庄”的言论。
而于禹作敏来说,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他立志要改变大邱庄的现状。于是在1974年的冬天,禹作敏亲自带领全村的社员改善盐碱地。在寒暑不辍的3年中,他们动土410多万方,将7000多亩高洼不平的盐碱地成功改造成了横平竖直的条田地。为了更好地对外合作,禹作敏还带人修了7条公路大道,以及几十条能让大车通行的小道。
改造后的田地粮食产量大大提高,从亩产百八十斤变成了500多斤,增加幅度十分惊人。
农业是第一产业,但真正让大邱庄致富的却是第二产业的工业。1977年时,大邱庄进行支部书记换届,禹作敏保证三年内要摘掉大邱庄的贫困帽子,否则便下台。
于是禹作敏决定创办乡镇企业,靠企发展来带动经济的发展。因此,禹作敏靠着硬挤出的5万元经费以及村民们集资的10万,简单地办起了一个只有三台轧钢机的带钢厂。
纵使工厂简陋,却还是在禹作敏的带领下,第一年得到了17万的盈利。而后,禹作敏又先后建立了印刷厂,电器厂等工业企业,最终建立了轧钢厂、制管厂、钢铁厂等200多家的企业。
就这样,在这些工业企业的发展下,1987年时大邱庄的产值高达5亿,纯收入高达8000万。此时的大邱庄已经成为了全国数一数二的富裕村庄。而这一切都是在禹作敏带领下所创造的,是他敏锐的经济目光带来了大邱庄的奇迹。禹作敏也因此被称为“中国第一农民企业家”。
文章来源:《当代会计》 网址: http://www.ddhjzz.cn/zonghexinwen/2020/0825/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