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书法,表面繁荣,实质败落,是近20年来常被业界人士讨论的焦点问题。
而我素以为,重技轻道欠文化,正是当今书法教育最核心的问题,也是最令人忧虑的弊端。“只知道写字,却漠视读书”、“书法家不再=文化人”这样一种状况,导致当代“书法家”们,普遍陷入一种困局:技法可观,但学养堪忧,作品也因此俗不可治。
书法,首先当然是“写字“。书法学习,如果脱离了技法的掌握、与临得形似之功,书法也就谈不上书法,而成了另一种艺术形式了。但同样可以明确说的是,中国书法,从来不仅仅只是写字,它最终呈现出来的东西,理应是书家的风神气骨、学养才识。不然,如前不久身陷囹圄的书协原副主席赵长青,无论如何把自己包装成“一流书法家”,以“权钱交易”方式盘踞高位,都不能令他的字更加有品位。
脱离这一点,中国书法就是在自杀;书法教学也是在大义凛然地误人子弟。
因此之故,我们看古今任何一位书法名家,无一例外都首先必须是学识深厚的学者,是满腹经纶的文化人。
社会上一直也有人认为说,“书法就是一门手艺,只要会抄写,能够照抄无误就是书法家”云云。这观点很盛行,二田教人就只管写字,也不好说完全错误,但绝对是偏僻的。过去启功、赵朴初等书坛前辈,就反复跟人说过,“手艺是拐杖,学识是资粮”,书法家一定得“要坚持读书修行”,且不要以抄录诗词为能事”。这些话,如今听来,还当得起棒喝。
因为,特别显然的是,一个人的字再难看,只要勤学,技巧层面是最容易跟上的,即便是一个低智儿,他练两三年与习了一二十年的线条质量自然会是不同的。但是,没有学养的灌溉,这样的“书法”,即使临写《兰亭序》仿的一模一样,依然只是没有价值的、空有形式的复印与赝品而已,是“写字”而断然说不上是“书法”。中国历史上都没有此种书法家。
可以说,学养乃书法的前提与基础,是书法的土壤与本质,系书法之营养与濡润,更为书法的助力与道德标尺。书法教育脱离这点,就是导航于盲,是神志不清的乱开车。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当代的书法教学,因为很多“老师们”本身就是不怎么读书之人,引导学生也多只能专重技巧,只知手工搬运前人技法;而学员本人也由此多不学,纯“技术主义”观笼罩身心。
这就导致当代书坛呈现这样一种病症:论技法、论形式,甚至比古人经典书帖还要更圆熟、更合理、更高明,但是最终的成品显得俗不可耐。核心的原因当在于,整整一两代书法家已经忘记或过于忽视了文化对于书法的滋养功能,不能引“笔墨”为“知己”,仅仅以“工具”驱使之,结果导致书法作品气韵皆失生命全无,工匠主义之风弥漫宇内。不仅教学成效堪忧,教学理念也是错了方向的。
中国古人论书,有名句说,“书之功夫,更在书外”。认为学书之更重点不在技巧上的“内功”,而在学识积累等“外功”,这本是极有见地的指南。而当代书法教育,日益在背离这种忠告。如今书坛不仅小咖如此,实际一些台面上的大佬都没做好表率,上行下效。
比如,欧阳中石老先生,面对镜头采访,夸夸而言,实际谈及的很多文史知识点开口即错;现任书协主席苏士澍先生,倒也到处呼吁“守住我们的文化命脉”,但是给人抄录的书作,错别字、普通引用都是颠倒到荒谬的地步,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样的妇孺皆知的名言都可以说是典出《庄子》、“杨凝式”都能写成“杨凝氏”等等,显示他其实连《论语》、《庄子》、《周易》等常见书、常见用语都是极陌生的——不客气地讲,文化素养可能比过去的高中生还不如。有人就调侃说,论中国当代书法何以败落,看看中书协苏主席的表现就行。
有这样重技、轻道、欠人文优势的学书乱象,那些书法家再有名,其字又何以避俗;而如此书法教育现状,又如何可以培育真正有思想、可古雅、具灵魂的书法家?书法家缺乏匹配的文化素养,我以为是当代书坛最大的问题,也是当代书法教学最深的流弊。
其余,还有一些重要的弊端,也是严重的。书法,本应该是以修身养性为内在宗旨的,是为兴趣而兴趣的艺术喜好,但我们看到,如今的书坛乃至书法教学,实际已经全面引向功利化的不正之风。
文章来源:《当代会计》 网址: http://www.ddhjzz.cn/zonghexinwen/2021/0308/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