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毕业头几年,一次跟几个年轻同事打车去公司。车上聊某个同事前几年就买房了,妥妥人生赢家。
一直不出声的出租车大爷听了很久说:
是吧,我家拆迁了也分了几套房,但我就是一司机,你们大学毕业才是社会未来的希望。
如果你们这些985211毕业的学生,只想着在大城市买套房,不考虑这个国家的未来,那真就没有希望了。
和当年批评年轻人“只想搞钱”的某公知,也是一样的思路:
年轻人就应该心系祖国的未来,为更崇高的目标和理想奋斗。
这本没错,但问题出在在没有考虑到年轻人做出这样选择的原因,只是一味苛责。
如果年轻人不用担心买不起房给他们带来的种种不便,他们还会把人生目标设定为买房吗?
漂在奋斗多年的城市里,而无立锥之地,让年轻人怎么去考虑国家的未来?
换个角度,这样不搞钱活不下去的现状,才是值得担忧的未来呀!
即便如清华北大的“天之骄子”,他们也是知识界的一个角落,也许并没有切身感受到知识的作用。
“知识就是力量”,但我们却有意无意忽略了,知识必须和实力结合在一起,才具有变革的力量。
这个实力,可以是财富、权力或是名誉。
这些谆谆教导的背后,暗藏着“存天理,灭人欲”的内核。无视年轻人的欲望,却反过来苛求年轻人为“天理”奋斗。
“搞钱”这个概念首先出现在深圳,因为深圳房价太高了,已经超出了年轻人的能力。
“深圳人只想搞钱”的梗已出现有些年头了,这句本来是带有明显负面评价的句子,深圳人对此毫(bu)不(yi)在(wei)意(chi),还大大方方地承认:“来深圳不搞钱,那来深圳干什么?”
这个风格其实老早就进入深圳人的骨髓。早在80年代的“蛇口风波”中,蛇口青年们就提出“不赚钱我来深圳干什么”,这样的观点在那个时代可谓石破天惊。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也是在蛇口工业区率先提出,最后走向全国。
不是当代年轻人都在一心搞钱,而是压力太大了,租房要钱,谈个朋友、买房子要钱,结婚生孩子都要钱。
毛姆说:
人追求的当然不是财富,但必须要有足以维持尊严的生活,让自己能够不受阻扰的工作、能够慷慨、爽朗、独立。
意思就是先搞钱,再谈更重要的事。
钱虽不是万能,但至少能解决我们身边90%的事儿。
我不是富二代,每月要还六千多的房贷,也希望能多赚一点钱,早点把贷款还掉,轻轻松松的生活,不必为了金钱低头。
赚钱,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方式。
“努力奋斗的日子更加充实”,这句话没准是硬着头皮说的,心里更羡慕的则是天天混吃等死的日子。
父母老师们常说,努力下,考上大学就好了。
可是上了大学,身边也聚集了更优秀的人,学历开始贬值,好像毕业了参加工作本科学历也没很多竞争力。于是就业的压力,在城市生存下去的压力,只能设法赚钱在这个城市扎下根来。
到了社会上,资本家的爱好,就是掏走你口袋里的每一分钱。
不仅仅是现在的钱,还有未来的钱。
房子买不起?没事,可以贷款呀!